临床实践能力是王道

       医疗质量是一家医院的生命线,而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则是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临床实践能力是金标准

       事实上,临床医疗工作准入制的酝酿和产生,是因职称而起。一方面,按照当年的职称评价规则,很多研究生在SCI上发了不少文章,升副高比现在更容易。博士生一毕业就是主治医师,再在SCI上发表几篇文章,毕业两年就可以升副高了,但是他(她)的住院医师资历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很多在临床工作多年的医生,由于SCI上发表的文章少,得不到晋升。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升得快的人不懂临床,升得慢的人反而更懂临床。

       在此情况下,如果单纯按照职称在医院中论资排辈,甚至以此来分配临床工作的难易,是不合情理的,而且会造成很大的医疗安全和质量隐患。迟放鲁教授对健康界表示,准入制注重的是医生的临床工作经验,也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一名医生的临床业务能力,行内人是最清楚的。因此,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用打擂台来评判每位医生的临床业务能力。每名医生上台汇报,陈述自己有什么样的经历和能力,由相关专业的医生们共同投票打分,以反映该名医生的临床能力,最终由医院的医疗专家委员会评定。

        按照医院规定,医生能看哪一级门诊,是普通专家、特约专家还是特需专家门诊,医生能否进医生组,都要经过硬性指标结合类似程序来确定。以门诊为例,如果一位医生的临床工作经验不满8年,就不能准入副高门诊。这个临床工作时间是从他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且正式受聘的时间算起。而那些在校期间的经历,比如研究生跟查房、上手术的经历都不算。当然,他还要经历打擂台的过程。如果硬性条件不符合,即使他晋升到副高职称,也只能看普通门诊。

        对于专科手术,准入制同样适用。以耳科为例,中耳炎手术只有高级职称的医生才可以主刀;难度更高的内耳和颅底手术,只有正高职称的医生和博导才可以主刀。但是,任何一名医生要上台做上述手术,必须通过耳科的五位博士生导师的考核,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导师们认为其技术没过关,即使硬性条件达标也不予以准入。

医生组制保证病房医疗质量

       准入制在病房中的落实情况比较特殊,需要结合医院的另一项制度来解释,就是医生组制度。

       医生组制度建立于2002年,一直执行至今。

联系我们

  •   〒160-0022 東京都新宿区新宿 2-5-12 FORECAST新宿AVENUE 6F
  •   03-6380-0695
  •   03-6380-0696
  • 1813318765@qq.com